搜索

评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6-17

    民营企业履行对政府、对供应商、对公益和对环境的责任会对企业基础竞争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从当期来看,民营企业履行对股东和对员工的责任对企业基础竞争力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滞后效果分析,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对股东、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基础竞争力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一、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与能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是市场经济活力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和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市场、促进就业、创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市场经济在引导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同时,客观上也强化了企业成本收益方面的刚性约束。一些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发展压力下,不惜以突破责任边界、透支社会信用,甚至跨入法律禁区等方式获取暂时的经济利润。尤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外贸环境恶化,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减企业利润,也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资源投入,加大各类责任事件发生的机率。

  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当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传统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的主要对象是“Corporate”,即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市场集中度高,有相对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与之相比,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源约束、治理机制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这类企业数量众多,社会影响面广,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渗入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丰富市场产品、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承载着广泛的社会责任期待,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动机和能力的差异。就单个企业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相当于向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收益归社会,成本归企业,产生正外部性经济效应,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履责动机不足;并且由于单个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影响面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并不能像大型公司制企业那样获得社会关注,产生社会影响并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的回报。从能力上看,民营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掌控的资源更少,企业倾向于将资源应用于解决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缺乏进行长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动力,企业为减少成本而发生负外部性行为的概率却相对更高。

  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应当区别于以往的“CSR”,专门设定“SBSR”(Small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纲领与范围。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的理论解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由过去注重量的扩张转向更为强调质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在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民生水平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方面面临更为严格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也通过责任投资、责任消费、供应链责任审核等形式,强化了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诉求;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员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刚性要求的提升,也客观上对企业规范履责提出更加严格的责任期待。

  企业所面临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对企业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理解为各类要素以及要素所有者主体之间通过复杂的契约关系形成的契约联合。在竞争市场上,企业能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掌控某种异质性的优质资源。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对企业业务有价值贡献,更重要的是企业竞争者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获取该类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无法为企业竞争者所完全模仿或替代。具备这类特征的资源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经济绩效的源泉,而拥有、掌握、提供这类资源的主体则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他们通过资源对企业形成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投资,以此影响企业,同时他们的利益也相应受到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长期利益共同体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建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并巩固与利益相关者联系,从而获得能为其带来长期超额利润的异质性资源,构建企业竞争能力。这种依托社会责任培育和强化的利益相关方关系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稳定,不易被其它企业简单复制或解构。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是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着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发展目标,梳理新的发展条件下各类利益相关方关系及其对企业的价值和希望,并通过制定契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差异化社会责任战略,以此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和谐、可持续的“影响路径”(the influence-pathways),实现企业创新和发展。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为了准确识别社会责任对企业的价值,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目前这类研究大多数定位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CSR-CF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在这方面结论分歧较大: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存在积极贡献,还有不少的研究者提出,社会责任投入同样意味着成本,如果考虑短期与长期、局部责任投入与整体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社会责任投入不一定可以转化为财务绩效上的明显提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直接与削减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们将民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企业强化异质性竞争资源,巩固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一体化战略关系,培育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为了评析企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投入对于企业竞争力形成的相对贡献,我们采用较为前沿的广义矩估计方法,即GMM(Generalzed method of moments)估计法,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中的A股452家上市公司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责任投入与其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相比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和极大似然法等传统计量方法,GMM估计法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GMM不需要知道随机误差项的准确分布信息,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因而所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比其他参数估计方法更有效,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基础竞争力的作用。

  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民营企业履行对政府、对供应商、对公益和对环境的责任会对企业基础竞争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从当期来看,民营企业履行对股东和对员工的责任对企业基础竞争力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滞后效果分析,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对股东、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基础竞争力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实证研究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民营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资源依托,以及社会对企业责任期待的侧重点。供应链支持对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作用十分明显,一般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工较为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供应链优势方面的竞争,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行动对于获得供应商信任和支持十分重要。而民营企业履行纳税责任,在促进就业、扶贫助困、发展地方政府重点规划产业等方面有所作为,能够相应获得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履责反馈对于民营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公益、环保理念得到多数民众的认知和认可,人们不仅将企业视为获取经济利润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将企业视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载体之一,企业在公益、环保方面的责任投入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品牌声誉等方面形成优势。由于研究对象是A股上市民营企业,投资者和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相应有着更高的责任期待,对企业责任投入的认可和反馈也相应是长期的,履责投入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一定的跨期时滞效应。

  我国民营企业群体庞大,数量众多,企业之间存在行业、地域、规模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尤其在经济下行,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当具体化、差异化,企业应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发展目标,梳理责任议题,明确责任重点,进行规范合理的履责资源配置。此外,不可否认,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存在自发性特点,企业对社会关注问题的认知不可避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推进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同一地区或者同一行业的多个中小企业共同致力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增强企业的履责动机,并将企业的责任行动真正导向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来源:全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