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持续优化信用环境 河北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服务链

发布时间:2023-02-01

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河北大力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持续优化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近年来,全省实现“互联网+监管”平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与双随机监管平台对接,2022年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抽查企业次数占双随机抽查企业总次数的88.3%,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成为随机抽查的主要参考依据。

今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将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差异化抽查,提升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开展随机抽查次数占总抽查次数的比例,并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信用联合惩戒力度,增强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意识。
全面推进信用监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抓手。省市场监管局加快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实施以筑基、建制、分类、融合、赋能为内容的“五步工作法”,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服务链。
筑基,拓展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按照“一码关联、全量归集”要求,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牵引,梳理形成涉及市场主体的65大类基础信息、58项行政许可信息、524项行政处罚信息、80项抽查检测信息,实现目录管理、自动归集。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北),归集公示全省全部791.34万户市场主体各类信息13.65亿条,形成全景多维画像,展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联通信用中国(河北),强化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公示,促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多元交互共治”格局。
建制,推动信用监管持续规范。树立“公示即监管”意识,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公示信息,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信用承诺制改革力度,推行容缺受理等服务措施,大幅降低企业开办成本。依法将24.93万户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34万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推动市场监管与其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健全信用修复制度,依法将6.45万户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2131户企业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撤销11.9万条涉企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分类,实现信用监管精准高效。结合河北实际,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104个三级指标的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制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建成分类管理系统,按月将全省企业按照信用风险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强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实现省市县三级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数据共享共用;实现监管对象分类标注支撑差异化监管;实现信用信息实时查询,提高监管精准性靶向性。
融合,推进信用监管“全链条”。融入事前监管,将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息嵌入行政审批系统,实现由常规监管向关口前移转变。融入事中监管,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导入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对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融入事后监管,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信息数据库,推动联合惩戒措施有效实施。
赋能,提升市场监管综合能力。将信用监管拓展到食品生产、特种设备生产、药品生产、工业产品生产等八个领域,建立“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加快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北)升级改造,构建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现“一码识信用”。在石家庄市探索推行企业信用风险预警,对异常注册、频繁变更、投诉举报等企业主要风险点实施监测。在保定市探索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场景,主动为诚信企业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信用“金字招牌”。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信用监管已成为提升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该局将进一步创新监管理念,让监管资源配置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上,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构建良好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