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少有管理学科的主题像企业社会责任这样流行并引起学术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伴随着国家号召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到“中国梦”的宏观战略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和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们也逐渐意识到要想成为好的企业公民必须具有创造力或者具有打破传统组织形式的潜力。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在本土市场和全球化市场中生存的资源优势。
一、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提出,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与可能受到企业影响的社会、环境和其他实体相联系,并认为道德因素包含在社会责任之中。金字塔结构、交互圆模式、同心轴模式以及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等理论和模型的先后提出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自从Freeman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后,许多研究者使用利益相关者框架解释企业决策和实践,Wood和Jones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称得上评估企业社会责任“最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许多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利益相关者对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反响积极,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影响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这不仅体现在消费领域,还包括雇员感知和外部投资方面。欧盟委员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对社会和环境的整合,并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二、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利益相关者是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是可以帮助或损害企业实现利益的个人或组织,包括消费者、雇员、股东、供应商,还包括竞争者、工会、环保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管理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Henriques识别了四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保护环境的压力,包括监管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和媒体,很多学者从理论上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包括消费者、供应商、雇员等。Clarkson等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的生存起决定性的组织,主要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和供应商;次要利益相关者压力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并受企业影响的组织,不直接参与企业决策也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主要包括社区、政府和媒体。相比次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同样对企业责任管理具有影响作用。
三、制度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制度理论是通过建立有序、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形式使个人和组织形成制度化,将价值或约束加入企业的结构和活动中,保持企业行为与外部制度环境的一致性。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制度理论的关系,DiMaggio将制度压力分为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强制压力源于其他组织和社会文化期望的压力,规范压力源于专业性,个人和组织处于社会网络中,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模仿其他网络成员的行为。制度环境有助于企业选择最有效的社会责任活动实施竞争战略,企业的战略决策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在制度压力环境下企业将采取积极的环境战略。
四、高管伦理领导与社会责任履行
伦理领导被定义为通过个人行动和人际关系证明规范适当的行为,通过双向交流、强化和决策促进行为对追随者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处理组织中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道德和价值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讨论伦理领导。企业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伦理领导者试图提升企业的环境、社会和伦理表现,因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影响伦理领导者对社会责任的实施。
来源:吉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