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致韧性:可持续的责任之道 ——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17

11月16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致韧性:可持续的责任之道”为主题,邀请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探新形势下的履责之道。

原国务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理事长马培华,全国政协委员、原副秘书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郭军,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于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二级巡视员唐冀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李进东,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江涛;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张雷,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创立于2005年,迄今连续举办了十九届。论坛聚焦年度热点,致力于探索社会责任领域的坚守和创新。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广大企业如何扎根社会土壤,凝聚发展韧性,成为本届论坛关注的重点。

“今年,我们选择‘致韧性’,表达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底层逻辑。”在主办方致辞中,张雷回溯责任之约,他表示,一个活动能走过19年可谓“久久为功”,坚持关注市场主体企业的坚守和创新,同样是韧性的体现。他指出,韧性是处变不惊的定力、长期奔跑的耐力、转危为机的魄力,不在于瞬间爆发,而在于一路坚持,向光而行。

致韧性,致敬亿万经营主体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已经与中国传统商道交汇融合,塑造了新时代的商业文明。”马培华在致辞中表示,让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确定而可持续的理念,关键词离不开“韧性”二字。为此他建议企业练好内功,用科技创新激发韧性;保持定力,以绿色发展增强韧性;胸怀家国,商业向善才能基业长青。

全国政协委员、原副秘书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郭军:“如果把论坛十九年来每次主题中的关键词串联起来,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脉动的晴雨表。”郭军在致辞中表示,韧性应当是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未雨绸缪的智慧,抵御风险变化的应对能力。他建议企业家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立足实际的理性、苦干实干的坚韧、勇于担当的定力。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在致辞中分享了一组数据,与2012年相比,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2.2%和70.9%,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1.4%和76.5%。她表示,“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企业;一个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也一定能够更好地赢得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于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也就是经营主体。他们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是造就我国经济韧性最可贵、最可靠、最可预期的战略资源。“今天我们‘致韧性’,更要‘致敬亿万经营主体’,是它们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履责实践的新范式和温暖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就是“大气温”,对于企业而言,光有信心,不懂经济增长变化的“大气温”也不行。企业如果处于具有某种脆弱性的宏观增长环境,就需要以增强企业韧性求得适度发展,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韧性企业在脆弱性的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增强企业韧性,需要懂得“温度”到底在什么区域,需要统筹企业发展与企业安全,同时还要力争在增强韧性中争创世界一流。

围绕“责任出海”,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重表示,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中交的责任韧性在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陈重现场分享了肯尼亚蒙内铁路的建设故事,这条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也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对肯尼亚GDP的贡献度超过2%,创造了4.6万个就业岗位。

乳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排放量不容小觑,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蒙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程分享了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探索碳减排的三个故事。其中,在上游,蒙牛植树9700万棵,在乌兰布和沙漠创造绿洲200多平方公里。“一人不为众,独木难成林”,李鹏程呼吁,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减少碳排放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技术的力量”如何融为一体?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围绕员工人均志愿2.27小时、千分之三营业收入、29位乡村特派员、800万商家参与等数字,分享了阿里巴巴的可持续的责任之道。他表示,做好公益,不能没有一颗公益之心,但也不能只有公益之心,“要让公益可持续,阿里巴巴从不排斥将商业设计融入公益确保事业可持续,与此同时,我们希望持续用好科技力量,数字技术是善意的放大器。

探寻可持续的责任之道

今年以来,企业在责任领域多点开花,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企责投入变多还是变少?应该专业化还是多元化?ESG是紧箍咒还是金箍棒?在责任圆桌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就如何探寻可持续的责任之道进行了深入交流。

谈及ESG的价值,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表示,ESG像是白龙马,带着企业和行业上下游一起奔赴绿色未来。她分享了集团在节能减排、森林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履行ESG报告的承诺。在她看来,企要有明确的实施路径,也要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才能实现同行业上下游的共同进步。

“复星医药副董事长关晓晖表示,医药行业的ESG评级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药物的可负担性、负责任营销和质量体系,以及整个绿色供应链等维度。复星医药2022年环保、安全及健康投入超过2.4亿元,包括采用光伏发电、水循环利用等节能降碳。在她看来,当企业成为社会公众愿意认可和尊重的公司时,对品牌和整个利益相关方都会有可持续的正面影响。”

百威中国企业事务副总裁朱江柳表示,ESG一直是百威中国自身驱动的、基于降本增效而做的事。百威中国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持续的节能减排,同时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而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的供应商打造减碳生态,孵化、扶持技术型初创企业为全价值链上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引领ESG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探索一个代表着整个行业更优生产力的未来。”

全棉时代副总裁廖美珍表示,成立14年来,全棉时代一直专注棉花这种天然纤维,希望让更多消费者和用户看到棉花的可持续和环保价值。2022年至今,他们走进全国200多所高校开展“WE环保,多用棉”环保公益讲座,让同学们了解原来穿一件棉T恤也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一起践行环保。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秘张旗康表示,蒙娜丽莎重视CSR且持续高强度投入,产品环保治理成本比同行高,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是受益的。在他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短期行为,要算长远的账。“双碳”目标下,每一个生产制造企业都要去思考,ESG从战略高度落实到战术层面,从以年度为单位的预算,具体到每月每天的层面去实施,企业就会活得更好。

爱康集团资深副总裁周晓江表示,作为医疗健康企业,爱康集团的履责方式之一就是传递健康生活方式。现阶段爱康集团正在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体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他看来,在专业化这条路上持续深化下去,就能把它做得足够大,也足够全面。

2023责任大趋势发布

可持续的责任之道不是狂飙突进,而是循序渐进;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涓滴入流。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和履责主体,需要不断探求社会责任领域的新趋势。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立足长期采访和企业调研,现场发布了《致韧性:202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趋势》报告,提出2023责任十大趋势,从气候风险、绿色金融、信披标准、ESG评级等角度,为企业规划社会责任战略提供借鉴。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特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积超,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贾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等行业专家,围绕责任与发展、“双碳”目标、慈善公益、乡村振兴、ESG等维度展开访谈,呈现责任领域的前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