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中华环保联合会、财联社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国内首部《企业ESG蓝皮书:中国企业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2023)》。
从ESG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目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外部强制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加快完善公司治理,但从公司治理的水平、要求以及其他公司治理的实践方面来看,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一)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减少ESG风险
公司治理是ESG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ESG绩效日渐受到监管方、投资方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重视,治理结构、商业道德、合规管理等治理议题也逐渐显性化,受到广泛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沪深交易所已有60家A股上市公司收到证监会发出的立案告知书,这一数量几乎是2022年同期的两倍。此外,还有24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或持股5%以上的股东、董监高等高层也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通知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超过三成。这说明企业在风险治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
另外,治理领域的董事会成员多元化也一直备受关注。香港证券联交所已经明确提出“成员全属单一性别”的董事会是不可接受的,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董事会成员及员工实现性别多元化目标及时间表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调研数据指出,尽管中国女性拥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但董事会中女性成员比例仅为13.8%,仅有17.5%的公司拥有女性高管,远远低于大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国在该报告性别平等指数纳入的14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2位,位列中下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ESG治理结构,加强治理制度,关注董事会多元化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二)从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需要本土化、中国化
当前ESG背景下的公司治理规则和信息披露主要遵循国外的发展要求。而当前国内外ESG评级体系差异较大,在公司治理维度的评价上各有侧重。由于缺乏规范和数据的统一,国际评级公司与国内评级公司对企业的ESG评级结果存在天壤之别,甚至一些国内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国外的评级中处于中下游。ESG将公司治理纳入评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仅仅用一些指标简单替代并不能科学引导企业发展。就当前ESG在中国的发展而言,需要弄清楚企业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才能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
(三)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ESG报告的实质性有待提高
当前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企业ESG报告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正如虎嗅ESG组指出的,当前企业ESG报告存在着种种实质性议题披露不足,甚至一些企业采用折中的方式,将报告名称命名为“ESG报告暨社会责任报告”。这反映出当前ESG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从CSR向ESG转型时期,对信息披露的认识尚有不足。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是当前的ESG指标中,对实质性议题和具体指标更为清晰,但企业内部并未形成专门的信息收集和整理部门,也就导致在需要进行信息披露时,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
(四)从公司类型来看,非上市公司应当注重对ESG的治理和信息的收集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当前ESG治理主要面向的是大型上市公司,但随着ESG理念的传递,上市公司对公司ESG治理趋严,作为上市公司供应商的非上市公司,将越来越受到其供应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尤其是随着上市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将供应商的ESG合规性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ESG管理体系的影响将通过大型企业向其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一步传导。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重视对公司内部ESG绩效的管理,考虑其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和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