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引擎。
国际机构密集重组、国际标准快速融合,当前全球基本形成了ESG管理框架,相关ESG评级产品、ESG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尽管中国ESG体系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政府监管部门与市场的双向推动下,ESG正在中国飞速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动国有上市公司ESG建设,证监会和交易所不断完善ESG制度,中央企业ESG联盟积极投身ESG实践,各行业密集发布ESG相关标准,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国家电投等大型央企率先践行ESG……
2023年,堪称中国ESG标准年。
开启中国ESG时代
纵观2023年,从政府监管到行业企业,从研究机构到权威媒体,中国已全面开启ESG时代。
政府与监管层不断加强对企业ESG的披露要求与管理力度。2023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力争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独董新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规则。在ESG注意力广泛聚焦在双碳与环境维度的当下,独立董事新规将提高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度;2023年10月,香港证监会启动制定ESG评级和数据产品供应商自愿操守准则,该自愿行为准则将重点覆盖透明度、管治、系统与监控及利益冲突管理四大要素,满足了全球市场对监管ESG评级和数据服务商的期望。
2023年4月,港交所出台优化后的气候信息披露草案,迈出与ISSB准则接轨的第一步;2023年12月,深交所正式发布深证国企ESG指数、深证民企ESG指数、深证ESG成长指数、深证ESG价值指数4个指数,多维度反映深市ESG表现领先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深市ESG指数体系。
行业及行业协会搭建平台、制定标准。2023年,中央企业ESG联盟相继参与了ESG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举办了“ESG中国论坛创新年会”“2023高质量发展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等重要活动。《国内煤炭行业ESG研究报告》《旅游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中国酒业ESG发展报告》《中国汽车行业ESG信息披露指南》等各行业ESG标准密集发布。
研究机构深入探索ESG中国标准。2023年3月,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牵头编制的《中国企业ESG报告评级标准(2023)》正式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在2023年10月举办的ESG中国论坛创新年会上发布了《中国ESG研究十大课题(2024)》;同月,国内首本《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基础教材》正式出版。
权威媒体扩大声量掀起高潮。2023年4月—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ESG榜样》技术方案及标准体系正式对外发布,并相继发布了《年度ESG行动报告》和“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科技创新ESG行动报告》《粤港澳大湾区ESG行动报告》《金融业ESG行动报告》《“一带一路”ESG行动报告》;举办了“中国ESG榜样”年度盛典等重磅活动。
标准之争
在2023年的中国ESG浪潮中,ESG评价标准成为核心议题,外界对于如何定义ESG标准以及中国应采用怎样的ESG评价标准各持己见。
中国社科院教授、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秘书长钟宏武认为,ESG的中国标准主要由ESG评价标准、ESG信披标准、ESG管理标准三部分组成。
ESG评价的中国标准不断涌现。目前的ESG评价指数可以分为ESG投资指数和ESG声誉指数。ESG投资指数主要由本土金融机构发布,ESG声誉指数由政府、协会、媒体、教研机构等发布。关于ESG评价标准,已有多个机构发布了指南。
ESG信披的中国标准纷纷出台。中国证监会印发《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初步形成ESG信息披露框架;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对环境信息披露作出明确要求;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也发布了《企业ESG披露指南》等。
ESG管理的中国标准则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2022年中国质量协会联合责任云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企业ESG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
ESG评价与标准,对于央企国企具有重要意义。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正努力通过进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引导投资者理解国有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促进股价修复、价值提升,从而助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建设。《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显示,2023年中国国有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比例已达到73.5%。
ESG浪潮中,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ESG要素评价体系和评级对被评企业是否透明、公平、公正和客观;二是ESG投资是否会长期创造相较于非ESG投资更为丰厚的财务收益。
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差异。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关注要点集中于ESG治理、风险议题以及充足ESG信息支撑下的ESG绩效评价,在对中国企业进行ESG评级时,往往忽略中国企业所创造的本土价值和贡献,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另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不理解国有企业的党建引领。
在国内,ESG评价标准则处于“指标林立”的阶段:社会各界在ESG信息披露、评价评级的科学性等方面都有不同认知,ESG评价标准和体系较为多元,评价结果也大不相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认为,国内ESG标准体系需要一致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国内ESG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完善,ESG涉及多个主管部门,但牵头主管部门不明确,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因此ESG标准对于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度不足。二是ESG关键技术标准缺失,目前在环境领域、社会责任领域和组织治理领域已有一些标准,但是尚没有统一的ESG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信息安全等因素,ESG信息披露标准也尚未达成共识。
中国标准如何制定
建立一套统一的“ESG中国标准”,是当务之急。
业界认为,制定统一的“ESG中国标准”,须同时兼顾与平衡两个因素:接轨国际、符合国情。一方面,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现新发展理念。ESG评级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的社会价值。中国的ESG评级体系,要切实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引,充分考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共同富裕、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等的最新要求,将其纳入ESG评级范畴。另一方面,顺应全球趋势、凝聚国际共识。构建ESG评级体系时应注重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支持和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和全球化竞争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利益相关方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曾这样介绍ISSB成立的初衷:ISSB的使命是提供一套高质量、高可比性、高可靠性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国际社会呼吁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的原因,正是因为有很多机构、很多标准,从而导致全球信息不可比的问题。投资的决策要建立在所有信息都可比的基础上,不可比对投资人决策是很大的障碍。因此,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就需要一套高质量、高可比性、高可靠性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
“我们的ESG评价体系不能脱离国际标准,就像是造汽车一样,上面的装饰可以不同,但基本的轮子需要兼容通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目前,ISSB理事会已与中国财政部展开合作,监管部门也在主动介入,目标就是要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本土ESG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兼顾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操作层面,诸大建建议做“1+N”的ESG报告特色设计,“1”是国际通用标准,“N”可以收纳各类特色的工作,如党建、扶贫等。
促进“ESG中国标准”的统一与完善,亦需要企业做出努力。原中国移动(600941)集团发展战略部总经理、现任兴业银行独立董事王红梅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实践探索,印证中国式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有能力的机构要进一步深化ESG理论、指标体系、价值评估、国际评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支撑国家的ESG研究实践要求,加强行业交流,为全面彰显企业社会价值、提升ESG治理成效、助力国家标准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微观上看,林翎认为,“ESG中国标准”的统一与完善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ESG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整体规划、推动形成统一协调的ESG标准体系。二是加强ESG标准化工作与政策衔接,充分发挥标准对政策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等相关领域,加强标准对政策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快制定ESG关键技术标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分步实施。
“未来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里,各行业、各区域ESG相关技术标准的互认互通会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判断,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和欧盟围绕绿色资产、绿色投资领域的交叉认证,如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类似的举措会超越绿色金融这一领域向更多领域拓展,便于不同市场提升ESG相关技术范畴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