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ESG观察: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

发布时间:2024-03-13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持续有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ESG报告,“E”不再是企业“漂绿”的工具,沉甸甸的数据真实地记录着企业绿色转型的足迹。

鲁北化工——保护环境,绿色为魂

3月7日,鲁北化工发布了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年环境保护总投入达到1600万元。

工厂的钛白粉工艺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据报告显示,2023年鲁北化工废气、废水均合规排放,其中固体废物合规处置率100%,全年有效管理氮氧化物83.99吨,二氧化硫4.83吨。董事长陈树常在报告中说道:“重点发展钛产业,推动大型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并围绕钛白产业、甲烷氯化物、基础化工、循环经济和资源化利用,全力打造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材料产业基地和危险废弃物协同处置中心。”

报告中的“创新绿色工艺”亮点十足,鲁北化工利用生产流程中的创新工业把推动绿色发展这一战略目标从“虚”走向了“实”。工业固废石膏化学分解法协同处理的新工艺使得处理这一固体废物的能耗减少了50%。同时,钛白废酸高效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也有效解决钛白废酸和磷钛石膏污染排放问题。“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响应国家‘3060 双碳目标’与‘能耗双控’的国家政策,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工程的思想,推动绿色生产,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申报认定工作。”陈树常说到。

2023年,全资子公司的关联公司海生生物、金海湾两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中海新铝材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

南钢股份——做绿色钢铁的先行者

3月9日,南钢股份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绿色发展“味道”十足。数据上,Wind ESG评级给出了AAA,位列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名。报告显示,新能源用钢销量同比增加30%,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较去年增幅57%,自主发电占比达到56%,同时水循环利用比例高达97.5%。

报告中的“六大”节能攻关全方位展示了南钢股份节能降耗的工作成绩。利用伺服节能型液压控制系统,改造后的精炼炉液压站节电率达到25%;通过减少钢包周转数量、缩短泡包时间,单位产品电耗降低2.6度;完成一、三净水四台工频泵改造,年节电量约300万度。2023年,南钢股份集中污水处理水量降至4887m³/h,较上年降幅10.9%。氮气消耗量共计减少2万m³/h,降幅达15%。围绕发生侧多收、用户侧节流开展工作,工厂余热回收水平大幅提升,饱和蒸汽发电量从2022年的月均639万度电大幅提升至950万度电,增幅高达49%。2023年较上年相比,第一、第二炼钢厂吨钢提及回收量共计增加23.4m³。吨铁燃料消耗较上年降低3.9公斤。

节电、节水、减少氮气消耗、提升余热蒸汽回收、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降低高炉燃料消耗方面的数据仅仅是南钢股份绿色发展、深化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对于在绿色节能和低碳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董事长黄一新在报告中总结到:“公司保持绿色低碳、环境友好战略定力,加强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成立低碳与能源战略委员会,确立‘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施‘碳十条’行动纲要和六条技术路线,并着力构建‘N-ZERO’零碳三大体系。公司围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极致能效工程’,制定 ‘极致能效三年行动计划’。”

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司的富氧燃烧技术计划将原来的铁水包、钢水包、中间包由煤气烘烤改为富氧烘烤,完成后预计一年可节约转炉煤气1300万m³。将连铸胚工艺改为“氢氧切割”,切割的割缝由6mm缩小到4mm。

企业持续加入ESG大家庭

随着企业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更多公司开始积极建立ESG委员会,以更好地整合ESG原则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长期战略中。3月以来,又有几家公司进入了ESG领域,这片“绿色森林”变得更为枝繁叶茂。

葫芦娃药业董事会于3月8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调整为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并制定相关制度的议案》,同意将原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董事会战略委员会”调整为“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 联合水务董事会于3月10日同意将董事会下设的“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更名为“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在原有职责基础上增加ESG工作职责,并同步修订了董事会战略委员会的工作细则。海信视像董事会于3月1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董事会环境、社会 及公司治理(ESG)委员会的议案》,在董事会下设立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委员会(简称“ESG 委员会”)。

同时,国投电力也发布了最新的ESG管理方式,突出了公司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措施,以减少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发展模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引领社会走向更繁荣、可持续的未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播撒着可持续发展的种子,促使企业和社会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正是这种对绿色和可持续价值的追求,激发了新质生产力中蕴含的无限潜力,推动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