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交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6月9日央视网)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曾是“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无论是居民生活水平,还是教育普及程度等,都远远比不上东部地区。经过多年脱贫攻坚奋战,大凉山发生了深刻巨变,村民们已经整体脱贫,但在教育资源方面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公益支教必不可少。
但是,公益支教是体现爱心的一个大舞台,而不是获取利益的名利场。公益支教的核心是改善偏远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状况。这就要求支教者具备相应的技能,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而部分研学机构推出的支教研学项目过于商业化,没有关注到大凉山孩子的真正需求,实际支教效果堪忧。更有甚者,一些机构招募的“支教老师”本身就是一年级、二年级的小学生,却以“教师”的身份教导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未免太荒唐。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研学机构为追求商业利益,夸大大凉山地区孩子们的需求,借“公益支教”之名行“高价研学”之实,7天万元收费远超公益范畴。另一方面,部分志愿者为给简历“镀金”,参与高价研学项目,以获取公益证书和报告,作为留学、择校、评优的筹码。这种商业化的“公益”行为,既损害了公益的纯粹性,也背离了志愿者的初衷,让公益变得功利化,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公益支教秀场”乱象频发,警示着研学市场需进一步规范。我们需要的是公益与孩子的双向奔赴,而不是打着“公益”的旗号,把孩子当成获利的工具。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支教组织的考核标准,确保支教活动的专业性和质量。同时,真正想去支教的爱心人士,应当努力加强自身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携手为偏远地区的孩子“点亮”未来。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一学生 王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