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个概念诞生100周年,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从2006年“责任元年”快速发展走过的第十个年头。过去十年间,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
笔者通过微信、邮件、电话等形式采访了十二位过去十年间以不同角色直接参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的CSR同仁,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一线,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抚今追昔,笔者希望通过共同回望中国CSR十年发展,系统梳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理性地思考与选择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道路。
1 过去十年中国CSR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复,多数受访者都聚焦在理念提升、实践推进、标准呈现、多元参与和走向国际几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公益组织在学习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正在把社会责任愈发紧密地与自身核心业务相结合,消费者和市场正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及影响。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从被单一地理解为慈善、公益,转向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进而提升到可持续发展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从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财务业绩关注,转为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和对自身产生的社会影响及社会议题的关注,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大地丰富了。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认知日渐成为先锋企业的共同标志。
2014年,国家电网开始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进社会责任根植。
这个过程,既有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加深的影响,国内外专业机构的持续普及推广,社会舆论的监督,也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中国企业不断学习提升的结果。
其次,中国企业的履责实践已经发生了明显进步,尤其是一批央企在责任管理实践中,注重与本行业特点及本企业的业务实际结合,将责任理念与管理根植于企业组织机体中,与公司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结合,不断探索责任价值创造的创新方式,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和品牌形象,促进了社会沟通及透明度建设,为企业负责任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公益项目和社会沟通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民企基于市场化运行的灵活机制,在社会责任方面进步很快,涌现出不少有社会价值的责任创新优秀实践案例。
第三,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修订要更多地听取中国企业的意见,就连国际标准化组织花费10年时间编制的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也成为中国政府同意采纳适用的标准指南,该标准文件成为很多企业履责的规范指引文件。
中国的行业协会在以标准和规范引领督导企业履责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等的相关行业指引都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持续“热点”。上至国家领导人、各政府部门,下到消费者、媒体、NGO和社会公众等,都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企业履责日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和监督压力。其中,央企被要求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考量,跨国公司在几次重大自然灾害期间的零捐助、低捐助“丑闻”也被推向社会舆论的潮头,民企在大环境下更加关注自身责任,正快速跟进。
第五,以编发社会责任报告为标志的责任运动成为中国企业履责最为突出的表现,也是令人瞩目的一道独特风景。据统计,中国企业发布的报告无论是在数量上(已超过2500份)还是在内容上在各国中都是进步最快的。围绕报告颜值、报告内容质量的评比更是在一些机构的推动下为社会所聚焦。
第六,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上升到立法的层面。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慈善法》等的修订和出台,包括近期国家多个部委正在讨论研究的社会责任立法等事宜均表明,中国也正在法律框架下加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近年来的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国际舞台上也多次表示要让企业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总体而言,十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生态体系,这也是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的结果。
2 十年来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CSR道路有何不同?
应该说,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都体现了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格局。但由于国情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驱动力和运行方式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通俗地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自上而下”,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自下而上”。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尤其是国资委率先倡导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履责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国外企业履责的驱动力更多来自于市场的力量,既包括企业自身内部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责任倒逼、可持续发展追求、提升品牌价值等的需求,也包括外部环境压力,即防控社会风险、抵御来自消费者和环保组织运动等的监督和公民社会的舆论压力等,是在内外部交互作用下推进发展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来自市场中消费者的力量更为强大,消费者是企业履责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中国消费者对企业履责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展示。
就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而言,西方企业更多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CSR的作用和价值,中国企业比较多的愿意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西方企业注重企业履责在生产运行实践中带来的改变,注重行动,中国企业更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外部评价的改善,注重报告。应该说,十年来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履责动力上正在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化,从早期的“跟随”到形成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价值的理解与判断,进而选择主动担当,再到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标准。
3 十年来影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印象最深的CSR事件有哪些?
对这个问题的回复由于专家们各自熟悉和关注的领域有所侧重而有所差异,但大部分议题仍是聚焦的。应该说,十年间每年都在发生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大事。这些事件可以从《WTO经济导刊》一年一度筛选出的CSR大事报道中看到系统的历史记录,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路径。
笔者将受访者们提出的CSR大事件做了分类整理。从政府层面看,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1号文《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被毫无疑问地列为助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由此拉开了央企先锋、社会引领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帷幕。
此后,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对全国企业以发布报告为先导,增加履责信息披露,进而加强责任管理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客观上也使得中国在编发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后来居上地成为全球报告增长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政府支持社会责任发展的进程中,2011年浦东新区政府发布《浦东新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修订稿)》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先见之明,他们也是地方政府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先行者。
十年来,行业组织和监管机构是助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等一批行业组织通过组织企业联合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发起履责倡议、推行行业相关履责标准或指引等,营造了企业履责的行业氛围。
其中《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等都成为企业现实可行的履责指导文件。上交所和深交所对于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相关指引文件,也是从资本市场加强约束推进上市公司履责的有效措施。
从企业主体来说,自国家电网2006年发布央企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并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后,各类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中都有示范案例产生。包括中国企业率先发布国别责任报告,率先按照ISO 26000框架编写报告,率先进行责任根植实践,等等。
腾讯9.9公益日,“日行一善”让每天都是公益节。
在此期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基于在中国的长期业务考虑,越来越重视社会沟通和品牌形象塑造,他们在社会公益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社会影响力评价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亮点,也有外资企业开始扎根中国,做价值引领和创新模式的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社会责任实践。民营企业中蕴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责任创新实践的火种,他们更加务实地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同时也希望在品牌形象方面有更多的展示。
再说说公益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方面对华人道主义援助正在从资金输入逐步转型为资金引导,体量上也呈现收缩态势,社会公益日益体现为本土自我救助为主的形态。2008年汶川地震激发了中国民间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有一大批商业精英转型投身公益领域,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应运而生。
十年间,国内公益组织对资金的需求也从国外基金会输血转向国内企业(包含在国内的外资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或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合作。郭美美事件后,传统的公募基金会也在探索变革,平台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孵化器组织也涌现出来,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和恩派等。
2016年12月30日《WTO经济导刊》第11次发布年度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
企业捐赠开始走出为公关“漂绿”和回应外部压力而追求短期效益的“支票阶段”,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放在“回归基础”和“创造共享价值”的领域。单纯捐钱贴标的“土豪”、“作秀”的做法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唾弃,社会公众对企业家伪善动机的拷问反映出公民意识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的进步。
公益创新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极大发展,“冰桶挑战”虽略受争议,但将民间慈善捐助的理念和方式带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平台。
此后,公益众筹已经成为民间互助新常态。大型企业纷纷成立基金会,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地按照项目运行,而非直接捐款捐物,体现出更多关注受助人群、更高效利用资金、更高效创造价值的重大转变。
2008年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直接导致近30万婴幼儿患病的恶性事件,三鹿奶粉也因此倒闭。该事件助推了中国消费者的集体维权,也使得发端于消费者的维权造就了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大转变,这种转变起初是被迫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企业的主动担责,是企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近年来,PX项目因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而搁置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PX事件尽管原因复杂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邻避运动确实体现了中国民众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管控风险的短板。
4 对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有何畅想?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既满怀希望,又饱含隐忧。尽管十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责任生态体系。但大家较为担心的是看到这个生态体系中既有善的循环,也有恶的循环。甚至有专家毫不避讳地警示“CSR将死!”。专家们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感到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十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确实存在“冷热不均”“几多欢喜几多忧”等的状况。
一个现象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正在陷入“报告中心论”,即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工作局限在编发CSR报告上。这样几年下来,社会责任报告是投入越来越大,报告“颜值”越来越高,社会责任工作却没什么起色,企业中的社会责任价值更无从体现,报告内容的实质性、平衡性和持续改进等均没有什么改变,报告本身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企业内部CSR成了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自娱自乐”的“小众消费品”,甚至广大员工都不知道公司还有这么一份报告。
如此,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是否愿意对社会责任付出更多的投入?企业履责的价值创造机制和路径又该如何实现?如何实现从报告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价值的良性循环?如何让企业高层领导能够全面深刻领悟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并从顶层设计中植入全面履责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如何真正在全社会达成本质意义上的共识,完成从“小众”到“大众”的普及,并引发社会公众和不同组织主体的自觉参与推进?这些都是我们走过CSR十年之路再启程时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事实上,国际上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已死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核心问题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是否真的能够创造价值,还是仅仅是“被利用的一件华丽外衣”?很多人担心企业社会责任沦为作秀包装的工具,不仅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更成为粉饰太平和被道德外衣绑架、协同作恶的帮凶。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使CSR死掉,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吗?有人说,当CSR死掉,就会有新一轮的理论和机制来支撑,比如说联合国不久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就为全球商界提出了发展方向。也有人提出要抛弃CSR,主动迎接CSV(创造共享价值),走进共享经济时代。事实上,无论哪种概念的推广,都离不开企业的务实行动。就是说关键是企业要做正确的事,并以正确的方式行动。种种企业不履责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没有真正识别出社会责任的本质及其价值创造的路径、方法,这可能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在价值创造的路上就已经夭折了。
因此,在责任实践方面,企业如何实施有道德的经营,并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当中来,需要通过报告等方式,增强社会沟通与透明度,成为受社会监督,并能与利益相关方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创者。
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分化,先锋企业将会注重在责任创造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随型企业将会在观望和学习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仅仅编发报告显然不是理性企业的最终归属。
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将会在多方推动力量下,由“小众”走向“大众”,这是社会自然法则的驱使,更需要CRO们在企业内部探寻撬动组织资源和进入顶层设计的路径。最终,中国将走向市场力量驱动的社会,“互害经济模式”不可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召引企业放弃短浅目光和短期利益,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发乎内心选择善经济的投资运行模式,整个社会真正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向着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迈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过去十年,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已经开始播种、发芽、生根。未来十年,沿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去坚持,去探索履责路径,责任创造的价值才会日益显现。期待责任化蛹成蝶之日,化作天际的一道彩虹。